其他

党员风采|曾欢玲:岂无凌云志,蜗居且待时

2017-06-07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

2016年6月30日下午


莲峰讲堂内,国歌嘹亮


身着正装的曾欢玲老师


站在领奖台上


▲去年,曾欢玲(左2)获得“2015-2016年度教工优秀共产党员”称号


这是她继获得2007-2008年度学校优秀共产党员、中山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后


第二次获得学校优秀共产党员称号


党员风采:曾欢玲

学院办公室文秘科科长


▪ 2007-2008年度被评为中山市 “优秀共产党员”;

▪ 2009年获得“吴桂显教育基金”奖励;

▪ 2015-2016年度荣获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“优秀共产党员”称号;

▪ 2014年获学校“为民 务实 清廉”主题演讲比赛一等奖;

▪ 30多篇作品获中国、广东省高校校报好新闻奖;

▪ 主持1项中山市社科规划课题、1项中山市社科普及课题,均顺利结题并被评为“优秀”,参与多项省、市纵向课题;

▪ 1个调研报告荣获2015-2016年度中山市哲学社会科学精品三等奖。



01

一种能量:做一名优秀党员,首先要有正气


“虽然人无完人,但是人若有“正气”,则有向上生长的一股劲”


2004年,正在华南师范大学读大四的曾欢玲正式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。“当时学校、班级里的氛围就是大家都争当党员、争当先进,在我们的认识里面,入党是很光荣的事情。”


▲8年前的曾欢玲老师


“华师的党组织活动非常严谨。印象最深刻的是我们宿舍四个人,三个人一起作为入党积极分子参加党校党课,第一次亲身体验到党组织学习生活的严格。”曾欢玲说。这也是她最完整、最系统学习党史的一次课程,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、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及对当前、未来的中国的影响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。“时常在课堂上观看党史纪录片的时候,心潮澎湃,作为青年学生的历史担当感日渐强烈。”在就读研究生期间,曾欢玲成为研究生党支部的宣传委员。由普通党员转变为一名委员,身上的责任更加重了。


在一次次组织生活会中听到党员们对自己的肯定或者批评的意见,曾老师都觉得特别珍贵。“人如果听不到这些批评的声音,就很容易活在自我膨胀自我感觉良好的虚拟小圈圈中。”她说,她的qq签名也反映出她勤于自省的心态:“感恩与自省”、“觉察、当下”


▲《hello莲峰山》新书读者见面会 

曾欢玲老师(左6)与原班作者合影


如今,曾欢玲已经是一名有着13年党龄的共产党员了。当被问起“用一个词说明您对一名共产党员的概括”的时候,曾老师说:“我认为党员身上必须要有‘正气’,‘正气’很容易辨别,但不容易练就。”有正气,才不易随波逐流;有正气,才有能力感染别人


她跟记者分享了自己很喜欢的一句诗“岂无凌云志,蜗居且待时。”“凌云志”也就是在“正气”的牵引下的“凌云志”。在她眼中,“正气”可通俗解读为“正面”与“正能量”。“所谓‘正面’,结合我自身来说,我作为中山学院的一位老师,在校外会自觉维护这个学校的形象、荣誉。所谓‘正能量’,就是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把工作做好,与人交谈时,要传播正能量的言论,给他们带来积极向上的影响。”这也许是一名宣传工作者身上必备的素养吧。 



02

一个志向:严于律己,慎始慎微


“无论是刚入职还是现在,我都有这么一个志向,虽然说不清自己要努力到何种程度,但我觉得自己总是有很多待完善待成长的空间。”


说到这10年间的工作历程,曾老师用“转型”二字概括。


校报工作的感性成分要多一点,微信工作的激情、跳跃思维成分要多一点,现在的文稿材料撰写等文秘工作逻辑、条理成分要多一点,去年她开始独立主持市级科研课题有要求理论思维能力多一点……曾欢玲老师一直在勇敢地进行自我突破。汉语言文学专业出身的她,向来偏好灵动的文字。但由于工作的要求,曾老师开始参与起草学校全局性汇报材料。“写材料,听起来是很枯燥的。这些材料的风格就是追求逻辑性、严谨性、全面性和权威性。刚开始蛮不习惯的,甚至感到痛苦与失落,但不可否认,这也是一种成长。”截止至2016年6月,曾老师参与起草的汇报材料已有近300份。


▲曾老师受邀为经贸学院开设专题培训


采访开始前,曾老师与学院办公室副主任谭茵华,正在为材料文件中一个词的使用是否恰当讨论了许久。“我们这里(宣传部)对外说的每一句话,发出的每一份文件都代表着学校的形象、水平,我怎么敢不多留心?”


正是这一份对自身的“慎始慎微”,这一份对职业的“严于律己”,曾老师赢得了学生、同事以及外界的赞誉。曾协助曾老师管理学校微信平台的傅嫣同学说,曾老师是一个有干劲、有想法、有活力的“三有”老师。


“有一次我和老师开会,她事先到微信后台收集了很多数据信息,并做成了PPT。我当时眼前一亮,微信公众号是新媒体,本是年轻人能玩得最溜的东西,老师工作十分忙碌,却还能花那么多时间、精力去研究,这让我不由得佩服她。”傅嫣说。


▲学院办公室参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合唱比赛,并获得一等奖


03

一份真情:最大的成就感来源于校学生记者团


“记者团成长的10年也是自己职业生涯成长的10年,记者团已然成为自己职业生涯不可分割的重要一部分。”


2007年,研究生毕业后的曾老师来到了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工作。她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:组建校报记者团。



与记者团结缘的那个场景,曾老师到现在还记得。“那天我刚走进办公室,抬眼就瞧见有名女生就像小鸟一样,向我扑了过来。她开口的第一句就是‘老师你来了,太好了,我们终于有人管了’。”那是记者团第一届的成员,叫李颖思。




“念大学的时候,我曾加入过我们系刊物《中文快讯》与华师文艺副刊《驿站》的制作团队,后来我还成为了《驿站》的主编。当我看到记者团的成员时,我觉得自己还是学生,但却要开始用老师的身份跟他们相处,确实有些不知所措。”当初看着这些年轻的面孔,曾老师心里有点忐忑。


▲记者团三周年曾老师与记者团合照


即便有些不知所措,曾老师还是带领着记者团“撸起袖子”大干了一场:很快,校报就从四开四版双月刊变成对开四版双月刊,再变成对开四版月刊,打破沉闷的报纸格局,鼓励学生进行原创;配合领导进行校园网改版升级;开通学校官方微信平台……记者团成立的当年,校报首次参评广东省高校校报好新闻奖评选,报送12篇作品其中11篇获奖。


▲曾老师的朋友圈截图


说起记者团,曾老师的眉眼总是笑意盈盈。“我是一个比较容易被情感触动的人,与记者团之间真的发生过太多令我难忘的事。所以说,它是我从事宣传工作以来,最大的成就感来源。”曾老师说。记者团在她看来是一个‘火种’——星星之火,可以燎原。


▲每一年的记者团周年庆,曾老师(中)都与学生们同在


“记者团老师不仅把我当成一个团员,还当成她们的家人一样。”第十届记者团主席姚子君说,“记得那一次,我爸爸在中秋前出了车祸,当时我的情绪比较崩溃,曾老师和张老师(记者团的另一名指导老师)忙完工作就打电话开导我,安慰我说‘你有什么需要尽管跟我们开口’,我很感动。还有一次,曾老师惦记着我月经期身体不太好,外出时看到黑糖就给我买了两盒,可能一两盒黑糖不是很贵重,但那份心意很珍贵。”


▲记者团十周年合照


记者团的精神是“勿忘初心、方得始终”。曾老师在记者团十周年晚会后的微信中敲下几个字:初心依旧,仍有梦,路正长。




微信编辑、统筹:缪晓晴

消息来源: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党建

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